版次:08来源:光明新闻 2022年10月09日
【法】莫奈 《睡莲》 (1919年)
远人
在谈到齐白石的晚年作品时,评论家们少不了要用“衰年变法”来形容。但到暮年仍壮心不已的大师,又岂止一个齐白石?法国印象派大师莫奈(1840—1926)同样在晚年进行了一次伟大的变法。其作品就是由六十余幅《睡莲》构成的罕见组画。在西方绘画史上,这组画堪称莫奈晚年的非凡巨制。
大凡有成就的艺术家,往往有着少年早慧、青年奋斗、中年鼎盛、晚年平和的生命历程。这个历程在莫奈身上,体现得丝丝入扣。从绘画史来看,没有莫奈,几乎就难有“印象派”一说。毕竟,是莫奈《日出·印象》的展出,才有了“印象派”一词的诞生。但是显然,对莫奈这样的大师而言,难说会在“印象”中结束自己的艺术之旅。
动笔《睡莲》之时,莫奈已经七十四岁高龄,一直到八十六岁的辞世之年才算完成。就此而言,莫奈将《睡莲》一直画到了生命结束。几乎可以肯定,如果莫奈继续活下去,《睡莲》还将一直画下去。似乎在晚年,莫奈完全被睡莲吸引住了。
面对任何一幅《睡莲》,我们几乎看不出画家的年龄,一是画家表现的画面充满柔和,二是在柔和中充满青春的意味。人到了晚年,大都会回顾青春。毕竟青春是人的黄金岁月,更是人的花样年华。睡莲之花,似乎也在暗示人的青春之花。花在喻示时间的流水上开放,我们是不是可以说,莫奈在《睡莲》中倾注了对人生行将流逝的惋叹?
因而问题是,人到晚年的莫奈,怎么还会有人生行将流逝的惋叹?他的人生不是已经完成了吗?属于他的岁月不是快到终点了吗?问题的答案或许简单,那就是七十四岁的莫奈丝毫不觉得自己的人生行将结束,对他来说,自己的生命之花还将继续开放,仿佛青春依然在握,人生正值盛年。更可能的,是睡莲意味着人生之花还刚刚开放,前面的美好还在充满渴望的远方。
如果真是这样,那么莫奈给我们的感受就不可能不是惊骇。
如果说,青年莫奈一手创建“印象派”而博得天下扬名的盛誉,原因或在于他对绘画本身进行了革命性的贡献,我们就可以说,莫奈在青年考虑的不过是技巧上的创造。技巧不会等于生命的内涵和质地。一个堪称大师的人,迟早要抛弃的是技巧,迟早要进入的也就是表达对生命的体认。只是,除了一些震古烁今的天才,很少有人能在青春之年就能表达出完满的生命之感,即使莫奈才气逼人,也不见得就能在早年表达出对生命的全盘确认。只有到风雨历尽后的晚年,人才能更深地认识到什么是最本真的生命。要不然,我们也说不出“返璞归真”的真实含义。如果“璞”是原初,那么就意味只有回到原初,才能达到“真”的层面。而之所以要返回,也就意味我们在原初之外经历了人世间的所有一切,诸如痛苦、诸如伤悲、诸如奋斗、诸如功成名就的幸福等等。
所有这些,莫奈的确都已经历。但这个经历一切的人居然将生命的最后十二年全部交给了《睡莲》,我们就的确可以在面对一幅幅画之余,咀嚼出莫奈对人生的真切表达。它决非莫奈对青春的留恋,决非莫奈对年华逝去的叹息,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莫奈的每朵睡莲都无不在告诉他所到达的内心平静。生活的人无不渴望平静,但真正的平静总是很难企及,更难企求。正是站在大师的位置上,莫奈告诉我们什么是真正的平静,什么是值得人用生命追寻的内涵。面对这些一朵朵独自开放、一朵朵开出自身平静的《睡莲》,作为身陷时代喧嚣中的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沉思我们的过往,看看那些流逝的岁月,究竟在带给我们什么,看看我们在岁月中,又究竟要留存些什么。
或许,真的只有睡莲样的平静,才是我们生命最需达到的真实境地。
(作者系光明区作家协会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