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龙湾记忆

版次:09来源:光明新闻    2022年10月19日

玉龙湾古井。

南园麦公祠。

麦氏族谱。

麦承启祖祠。

潜默 文/图

深秋,玉龙湾公园从薄如蝉翼的晨雾里醒来,弱柳扶风,水岸疏影离离。带着史前的遗迹与回忆,南园麦公祠、麦承启祖祠、龙湾古井、村队部纷纷披上了神秘的色彩。

古老的村落

龙湾村,始建于明朝,迄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

据《麦氏族谱》记载: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十世祖公蘧康公从东莞周家村搬迁到塘尾,由十一世南园公落地生根而居于此,后形成村落。清朝同治年间,始叫龙湾,沿用至今。多份麦氏族谱资料记载,十世祖蘧康公有三个儿子,长仲舒、次念臣、三南园。南园公的两房儿子,龙湾房震峰和福庆房罗山,后来罗山移居同寮村,后因村内人丁兴旺、田园广阔,更名为田寮村。2004年,田寮村改名为田寮社区,龙湾村改名为龙湾居民小组,隶属田寮社区。

龙湾村地处丘陵谷地,最初管辖区域较广。后来部分地块征收,用于修建工业园区或拓宽马路。现存版图面积5.4万平方公里,东临甲子塘,南接玉律,西至沙井,北抵塘尾。现有原住民三百余人,主要姓氏有:麦、叶、梁、陆。龙湾村传统种植水稻、薯类、花生、豆类等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村境内特色农产品有龙眼、桂味荔枝和糯米糍荔枝。特色传统美食有松糕、咸肉粽、煎堆等。

龙湾村形成于清代的婚嫁习俗比较特别,若是家里有几个兄弟姐妹,必须哥哥先结婚,然后弟弟妹妹才能娶嫁,顺序不能错乱。要是弟弟妹妹先结婚,必须在弟弟妹妹的洞(闺)房门上挂一条哥哥的裤子,让他(她)们从裤子底下钻过去,以示长幼有序。

历代龙湾人,开垦荒地,筚路蓝缕,为今日之繁荣奠定了基础。后起之秀,知史明理,与时俱进,勤奋拼搏。先后涌现了革命烈士梁汉球、东江纵队战士麦咸苏等优秀的龙湾儿女。

麦承启祖祠

从松白路转入龙湾路,秋阳正好,微风不燥。光影斑驳的旧村,“南园麦公祠”和“麦承启祖祠”古朴素雅,温润中闪烁着光泽。

在同一村落修建两座祠堂,在岭南是比较少见的。我带着疑问拜会了“麦承启祖祠”筹备委员会负责人麦汉南先生。他向我介绍道:“麦承启祖祠”始建于明代,占地面积400平方米,在清代、民国都有进行重修。2017年龙湾村组织捐款捐物,于原址进行了大规模的修葺,部分门框、窗花和柱子沿用至今,只有瓦片和横梁全部进行了更换,已定为光明区不可移动文物。南园麦公祠始建于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占地面积150平方米,斑驳的墙体布满了风霜的烙印,因年久失修,目前已列入危房。据麦汉南先生回忆,之前逢年过节,附近村落的麦氏族人都是先祭拜“南园麦公祠”,再回到自己的属地祭拜属地的麦氏祠堂。龙湾先民也是先拜“南园麦公祠”,再拜“麦承启祖祠”。

祠堂是国人灵魂的栖息地,也是一个家族的变迁史。我亦怀着敬畏之心仰望,一座黛瓦灰墙、雕龙画栋的祠堂矗立于眼前,庄严肃穆,气宇非凡。“麦承启祖祠”的牌匾高悬于门额,红底金字的楹联“珠玑衍派,宿国家声”挂于两侧。楹联中的“珠玑”是麦姓始太祖铁杖公的故乡,据《麦氏族谱》记载,麦铁杖(538-612年),南雄百顺人,隋唐十三位猛将之一。好交游,重信义,能日行五百里,臂力过人,骁勇善战,屡建奇功。大业八年(612年),隋炀帝率大军出兵辽东征战高句丽,麦铁杖被任命为大军先锋,力战沙场而死。隋炀帝诏其节高义烈,身陨功成。追赠一品光禄大夫、宿国公、谥武烈。“衍派”,繁衍派生。“宿国”即宿国公的称号。“家声”,家族的名声、声望。麦汉南先生回忆起祖辈们的教导,这既是楹联,更是我们麦氏家族的家训。时刻告诫子子孙孙们要以先辈为荣,更要志存高远,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在与麦先生的交谈中我能真切地感受到这种根植于骨子里的好家风。

从右门步入祠堂,堂内设有屏门,为两进深一天井的布局。天井内光线通透,风生水起。绿意葱茏的盆栽,给略显古朴的中厅增添了几许生机。驻足天井,似有一股浩然正气萦绕身旁。从精雕细刻的窗花和岿然伫立的木柱中,依稀可以读取到这里的过往。

中厅内四根木柱顶着横梁,梁柱上雕龙画凤,四周粉白色的高石墙上雕刻着鸟兽虫鱼的精美图案,栩栩如生,富丽堂皇。后厅安放祖先牌位,香火旺盛,牌位两侧挂有“祖功宗德流芳远,子孝孙贤世泽长”的对联,横批“百世其昌”。既是对麦氏族人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也表达了香火旺盛、传承绵长的美好愿景,更是麦氏家族培育高尚人文精神的追求。

喝完早茶的老人,总习惯到祠堂转一转,小坐片刻,聊聊家常。也有村民利用闲暇时到这里喝茶、小聚。

当我提到麦承启祖祠与合水口、塘尾、大围等地祠堂的关系时。麦先生的脸上不觉掠过一抹骄傲的笑容,“同宗同源,一脉相承。先祖从南雄到番禺,番禺到东莞长安,长安到塘尾,塘尾再到龙湾,龙湾有一部分去了香港。只要有重要的活动,我们都会相互走动、聚会,有些还建了微信交流群。麦氏一家亲,互帮互助,血溶于水的亲情,不分彼此”。

一座小小的祠堂,承载着乡愁,推动着民间文化的发展。“夫风生于地,起于青苹之末”,祠堂用一种信仰唤醒着苍生,在清幽平宁的院落里发酵。

饮水思源

龙湾路旁,有两口古井,间隔不到百米,均建于明代。

水井是大地的眼睛。我想这两口古井是否可以理解为龙湾的“双眼”?注视着龙湾村的风云变幻,滋养着一方黎民百姓。紧挨着南园麦公祠的是龙湾古井,圆形井口,2017年修葺后,在外围很难看出其旧貌,井水依旧清澈。另一口古井位于龙湾队队部旁,立有“地下水环境检测井”的牌子,名为玉龙湾古井,经纬度坐标:N22.731392;E113.900938。原始井为六边形井口,修葺时在井口增加了大理石外罩,四周建有雕花围栏,颇显雍容华贵。井沿内侧长有杂草,井栏上的绳索印痕清晰可见,透露着古井的沧桑岁月。

谈起这两口古井,龙湾村的老人感慨万端:这是风水宝地,是活水,一直有清泉水流淌,祖祖辈辈都在这打水。如今的井内安装了不锈钢网,无法再用水桶打水了,或许古井已完成了它的使命,功成归隐。老人们经过古井时,总会探出身子,望向井内。或者沿井边的围栏短暂倚靠,似乎要与昔日的老友诉说一番。

望着眼前的玉龙湾公园,童年的一幕幕在麦汉南的脑海中闪现。这一片,原来叫龙湾鱼塘,面积比现在的玉龙湾公园要大两倍;田寮小河(大陂河的支流)原来是一条原始的小溪,小时候我们常去抓鱼,后来改为灌溉渠;加油站过去的那一片之前是农田,后来改为了种荔枝树,现在是酒店和超市。他看了我一眼,坦言道:“小时候,我们过的也是穷苦日子。耕地没有牛,要去石岩的亲戚家借牛,走路过去牵牛,来回就是走一天。”他还回忆起,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有香港人在这里开玩具厂,原住民要兼顾农业和家庭,为了增加收入,不少龙湾人只能去工厂拿手工活回来做。近年来,龙湾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龙湾人乘势而为,用自己勤劳的双手,不懈努力,才渐渐地过上了富裕的生活。

饮水思源,忆苦思甜,富而思进。用脚步丈量龙湾,内心的感动接踵而至。穿透岁月之墙,我读到了龙湾人自强不息的模样,一切都是那么灵动、鲜活。苍穹不语,先祖的暗语似乎在悠悠的小巷中回荡……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