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淡雅的笔墨中寄寓一片深情

版次:11来源:光明新闻    2023年03月15日

◎汪破窑

李凤琳把自己在深圳生活三十年的经历浓缩到这本集子里了。可以说李凤琳是一个至情至性的作家,她的笔墨简洁,往往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整部集子涌动着强烈的感情激流,叮叮当当地在眼前流淌,有一股清新淡雅的韵味。

李凤琳在深圳这样繁华的大都市,仍对故乡的土地、亲人有着泥土般执著和朴素的感情。在辑一《那年明月》中,她叙写往昔人事,那一篇篇文章、一件件往事、一个个人物,不疾不徐,娓娓道来,当你沉浸其中时又戛然而止了。我发觉李凤琳更喜欢捕捉现实生活的某一个方面,不铺张,不摊大饼,就用一件小事抒写诗意盎然的篇章,像《三月三,地米菜煮鸡蛋》描绘了她小时候与地米菜的情缘。“地米菜附着于地表较浅的位置,只需用手循根部轻轻一拉就带着一整棵出来,露出白而细的根须,水灵灵的”,这样的场景,读来令人悠然神往。李凤琳回忆母亲采摘、制作地米菜的过程以及母亲善意的谎言都是一笔带过,到最后一段才抛出“母亲在微信中晒出她用地米菜煮的鸡蛋,汤汁清洌,里面多了几颗红枣,剥了壳的鸡蛋白白胖胖。”全文语言的复沓,到最后出现感情的高潮,使感情的表达逐步加深、递进,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李凤琳的忆往散文具有鲜明的特点,她通常借眼中之物来忆念过去。像《冬日糍粑香》等作品,无不是以眼前之景之物作引子,联系往昔生活的点点滴滴,洋溢着浓郁的农村田园气息,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深切诚挚的怀念。当然,她也把这种情感倾注在她生活工作的深圳,《茅洲河的冬天》就是她善于捕捉发掘生活之美的一个鲜活的例子。

从散文布局可以看出,李凤琳早已把异乡当成了故乡。辑二《时光里的明媚》中,只有在光明这个地方生活太久的她才会有如此深刻的情感,只有对这一片土地爱得深沉才会把它放在如此重要的位置。我想,《光明,我的人生主场》应该是其抒情散文代表作。作者毫不隐藏自己对光明的情感,她发现这里“青山绿水不再沉寂,山野间遮天蔽日的芦苇停止疯长”,可以想象出她曾经在荒芜的土地上手胼足胝,浸染了她辛勤的汗水,于是“小城变化翻天覆地”,“初抵小城时的茫然与不安,渐渐消失殆尽”,这一片土地的蜕变也孕育了她人生的蜕变,取而代之的是“呈现在脚下的路,延伸到未来和远方”。读罢全篇,令人感觉到一股强烈的感情流淌心间,达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

李凤琳的散文素材多来自于身边,从《旧村、老井和麻石巷》中不难看出,这是一个她曾经工作或生活过的地方,才让她从如此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她采用虚实结合、徐徐有致的手法,将旧村、矮房、供销社、老井、麻石巷一一呈现出来,以一个个跳跃式的画面,营造了鲜明生动的意境,让人有一种强烈的时代代入感和深刻的历史感。作者让这些“名词”具体化,文字干净、不事雕琢,笔调淡雅清新,情感真挚热烈,既写景咏物,又暗中隐藏着旧村滚烫的生活痕迹。

重情、用情、写情、抒真情,正是李凤琳这部散文集的鲜明特色。在李凤琳的笔下,不论是故乡的一草一木,还是深圳的一地一景,既有对外表的工笔细描,也有感情的浓郁抒发,言近旨远,在淡雅的笔墨中寄寓一片深情。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