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11来源:光明新闻 2023年03月15日
◎彭毅
阅读李凤琳的文字,不得不提及她的工作。她就职于光明区一家残疾人服务中心,是志愿者也是作家,20多年来以“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情怀扎根于光明。徜徉在《烟火》的国度里,朴实丰盈的素材,从容自然的语调,人间烟火与明月清风并存,掩卷沉思,似品佳茗,淡雅回甘。
散文集《烟火》收录的作品较广,涵盖了《那年明月》《时光里的明媚》《与书为伴》,共三辑。以作者在深圳三十多年的生活为核心,把对深圳,特别是光明的所见、所闻、所感融入字里行间。李凤琳非常善于观察和思考,她将这方热土之上的历史、人文、民俗、风景、事物等内容都收入自己的视野,与山水对话,邀天地谈心,和草木交流,见万物而容万物。如白花洞、虹桥、公明广场牌坊、趟栊门和红花山等景点;如千层底、虎头枕等耳熟能详的旧物件;以及读傅雷、梅里美的文学作品的读书笔记。在作者的笔下,万物可爱。虽为朴实无华的语言,却克服了惯性的临摹与记录,倾心抒写,丝丝缕缕绽放着人性的光芒,所以呈现出来的作品,深情款款,意境深远,思想辽阔。
塞万提斯曾说“笔乃心灵之舌”,在李凤琳的文字中,我能领会到这样的笔触。如《白花洞、虹桥和麒麟舞》一文中,有一段关于在“白花洞革命烈士纪念碑”前缅怀和献花的描写。“大家神情肃穆,周围显得格外宁静……她的每一字每一句都如此沉重,落在我们心里似有千钧……仍然是轻轻地上前,又轻轻地退下,恐惊醒了沉睡中休憩的英灵……我们默默转身,乘车离开了白花洞,每颗心依旧澎湃不息。”面对盛大而又深沉的场面,作者并没有大肆渲染或喊口号,而是以“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方式白描。形神兼具的描写,娓娓道来的情愫,在文学性和同理心的双重加持下,我读到了作者的心声,亦引起了强烈的共鸣。李凤琳亦深谙“文以意为主”之道,在这些生动形象的画面下,蕴藏着丰富的思想,作品的层次感、纵深感和厚重感不言而喻。
《三月,邂逅一树繁花》一文,主要叙述的是作者在上班途中邂逅一株木棉花的小事,和由此情此景引发的顿悟和感触。作者寄情于木棉花,兴奋而又含蓄地宣泄着自己的情感,近乎禅意的书写。体现出了作者对花草树木的依恋和对自然生态的冷静观察,于无形中生动呈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从而领悟到生命的真谛。
在《那年明月》一辑中,作者用饱蘸故土情怀的笔墨,以或写景、或叙事、或抒情的笔调刻画了潇湘大地的风土人情,满腔热忱地表达了对家乡景、父母恩和老物件的眷恋和热爱。文中对洞庭湖风光的描写,气场宏大,辞采华茂。作者用饱含张力的文字,立体调动感官神经,把文字意象演绎成景物,颇具“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气势,引领阅读者去填补想象的空间,沉浸在书香墨香中,令人陶醉。
《烟火》由一个个生活片段构成,既有都市风情又有故园情怀,隐含着鲜明的时代特征,极具文学感染力。李凤琳的笔触游弋于故乡与深圳之间,乡土文化和都市人文对她的双层滋养,使得《烟火》中朴实无华的文字散发着耀眼的光芒,透过书页可以感受到人间烟火的温暖和明月清风的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