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深圳盐业与采珠业的兴衰

版次:10来源:光明新闻    2023年07月31日

钟二毛

宋末元初,深港地区盐场分布图。

元朝时的深圳,海防、盐业仍是朝廷关注的重点。

唐朝在深圳及香港地区设置屯门军镇,宋朝则将其扩充为两个海上巡逻队(溽洲望舶巡检司、“捕盗廨”望舶巡检司)、两个军营(屯门寨、固戍角寨),以此加强海防,保护商船。到了元朝,这些机构有增有减。一是在屯门寨的基础上设立了屯门巡检司,官署即机关办公地方依旧在今南头古城一带。同时,在固戍角寨的基础上设立固戍角巡检司,官署设在今宝安区西乡固戍一带;二是到了大德年间(1297-1307年),官富盐场(今香港九龙半岛)产盐越来越少,被合并到黄田盐场(今深圳宝安航城街道黄田一带)。原来的官富盐场改为官富巡检司,官署设在今南头古城东南方一带;三是撤销了宋朝时设立的溽洲望舶巡检司、“捕盗廨”望舶巡检司。自此,国外商船要进入珠江口前,需先后经过三个巡检司:官富巡检司、屯门巡检司和固戍角巡检司。

唐宋的军镇、寨,军事特色浓郁,到了元朝的巡检司,则多了一些社会管理功能,行政级别也低了一些。每个巡检司设最高长官——巡检1名、士兵150名。巡检司的职能除了保护商船贸易,还负责辖区的社会治安。行政级别上,巡检司为县直属部门,巡检的官位仅为九品。

深圳的盐业生产,依旧为朝廷提供可观的税收。南宋还没灭亡的时候,元军一占领岭南,就迫不及待地成立了一个专门收取盐税的机构——广东盐课提举司。但因战争不停,社会动荡,元军并没有征收到多少赋税。直到南宋灭亡,元朝朝廷将广东盐课提举司划归给江西盐铁茶都转运司管辖。从此,盐产量、盐税逐年递增,延佑年间(1314-1320年)达到了高峰。其中延佑五年(1318年),整个广东征税的盐产量达到50552引(每引相当于四百至七百斤)。与宋朝一样,盐民为国家贡献了大量的税收,但他们的生活却苦不堪言,于是盐民起义也是持续不断。至元二十年(1283年),东莞县盐户首领陈良臣率先揭竿而起,东莞盐场、归德盐场、黄田盐场和静康盐场的盐民纷纷响应,人数过万。朝廷急忙从江西、广东二省调来兵力,才平息了起义。后来,朝廷修改了一些法律条文,使得盐民背负的苛捐杂税有所减轻,社会矛盾有所缓和。

和盐民一样备受剥削的还有采珠民户。早在五代十国时期,岭南所在的南汉国四任皇帝生活奢靡,酷爱珍珠,直接导致大步海海域(今深圳大鹏湾、惠州大亚湾和香港新界大浦东吐露港一带)的珍珠被一采而空,珍珠资源遭到毁灭性打击。采珠需深入海底,安全事故频出,生命安全毫无保障。南汉灭亡后,宋太祖赵匡胤明令禁止采珠。赵匡胤弟弟赵炅,继位当上皇帝后,下令恢复了岭南诸州县的珍珠采集。被抓去采珠的民户苦不堪言。一直到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南宋开国皇帝赵构为了缓和社会矛盾,再次废除采珠业。谁知到了元朝,采珠再次被一些官员提及。屯门寨巡检刘进程、张理向朝廷建言:“本县地名后海(今深圳南头、蛇口东面及香港元朗西部的海湾)、龙岐(今深圳大鹏湾)及青赢角、荔枝庄(皆为今香港西贡半岛的北岸)共十三处,亦有珠母螺出产。”大德元年(1297年),朝廷组织了700余户民众下海采珠。结果是只采到了几颗小珍珠,人却溺亡了不少。采珠民户不得不就地解散。延佑四年(1317年),来自广州路、更高级的官员为了谄媚上级,又提出采珠计划,还专门设置了一个名为“广州采金银珠子都提举司”的机构,监督此事。泰定元年(1324年),一个名叫张惟寅的东莞县人写下《上宣慰司采珠不便状》一信,投给负责军民事务的宣慰司,力陈采珠得不偿失、祸国殃民。信最终送到了皇帝手里。当时正值天灾频发,为兴利除弊,皇帝最终下令停止采珠,采珠民户改为渔民或盐户,并减免劳役赋税一年。(作者系作家、编剧、导演)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