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园一城”联动 激发大湾区强劲科创活力

河套深圳园区与光明科学城将深入推进科研交流合作,促进科技创新成果加快转化落地

版次:02来源:光明新闻    2023年09月28日

8月8日,国务院印发《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发展规划》(以下简称《河套规划》)。在提到区域联动格局时,《河套规划》明确提出要联动深圳光明科学城,着力为科学城原始创新提供国际化科研环境和平台,持续输出创新经验成果,推动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一园一城”具备同频共振的良好基础

作为广深港科技创新走廊的两个重要节点,光明科学城和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光芒交相辉映。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以下简称“河套深圳园区”)定位为深港科技创新开放合作先导区、国际先进科技创新规则试验区和粤港澳大湾区中试转化集聚区,与深圳光明科学城、香港科学园等创新节点形成“半小时科研圈”。

光明科学城规划面积99平方公里,发展定位包括世界级大型开放原始创新策源地、引领高质量发展的中试验证和成果转化基地、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前沿阵地,布局建设了一批重大科学基础设施和交叉前沿平台。建设5年多来,光明科学城正迅速崛起成为粤港澳大湾区一股生猛的科创新势力。以人才集聚为例,截至2023年6月,已推动20余支院士团队聚集光明,各领域高层次人才突破2000人,以及科研院所人才突破5400人。

高度契合的使命定位,相同的科技创新底色,便捷的交通区位优势,让“一园一城”具备了同频共振的良好基础。

产业互补 创新联动发展新格局

“光明科学城经过5年发展,从基础研究到人才支撑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已走在前列。”国家高端智库·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公共经济研究所所长汪云兴认为,光明科学城具有独特优势,布局了一批稀缺性、独一性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聚了一批研究平台和优秀科学家,拥有较大产业空间承载大规模产业转化。

汪云兴认为,光明科学城和河套深圳园区重点发展方向都是信息、生命、材料科学与技术。在共同方向之下,两者又有不同分工,光明科学城依托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聚优势做基础研究,而河套深圳园区在中试前端会有关键技术突破。

广东外贸大学副校长、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院长申明浩也建议,通过产业引导、市场孵化、开放共享的方式做好国内国际双向互动的创新生态系统,引入河套合作区更多的国际创新因素,与本土创新体系联动形成融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生产模式创新于一体的三轮驱动创新生态系统。

基于开放共享力度加大,光明科学城和河套深圳园区科研合作的需求正变成一种“双向奔赴”。

除了共建共享共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开展基础研究和技术攻关之外,双方可以加强空间联动,通过互设产业园、创新中心等方式,便利“一园一城”科研机构和团队进行更加有效的线下交流、研讨,进一步促进科研合作,支撑科技创新成果加快转化落地。

深圳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技术创新研究院副院长宋振飞对此深有感触,“今年初,在与香港特区政府法定计量技术机构,驻港部分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深度交流之后,发现他们有强烈的合作意向和需求。多方一拍即合,我们决定谋划建设深港计量协同创新中心,差异化布局光明科学城研发总部基地和深港计量协同创新中心这一特色功能平台,打造‘一园一城’联动发展示范样本。”

值得期待的是,未来随着“一园一城”科技成果联动转化模式的成熟,并复制推广到深圳甚至大湾区更多区域,将构建起功能互补、产业互联、资源互通的联动发展新格局,创新要素在更大范围内自由有序流动,多层次各具特色的科创集聚区如百花盛放,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也将有更多有力抓手。

光明新闻记者 雷云霞

作者:雷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