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10来源:光明新闻 2023年11月29日
楼村古窑遗址。
吉教授讲解洛阳铲的用法技巧。
小组员体验使用洛阳铲。
李凤琳 文/图
很早就关注到光明区图书馆组织的系列寻找光明记忆活动,这次应邀参加与考古有关的探秘活动,我备感好奇且期待。
对于楼村的人文地理,我自以为是较为熟悉的,毕竟我在那里工作过五年半,那里的街陌小巷我用自己的脚步丈量过无数次。楼村是深圳市数一数二的大面积自然村,但这次令我感到震惊的是,居然还有我不曾到过的地方,那就是这次寻访的目的地——楼村古窑遗址。
从公明打车前往,我花了三十五分钟,终于根据导航抵达。眼前出现一方碧波平静的池塘,周围是郁郁葱葱的果林,大多是荔枝树,后来得知此地名为百果园,位于流浮井山下,想必楼村古窑就掩藏在这一片茂密的荔枝林中。
穿过一个小棚区,我看到三十余位活动参与者站在一个灰白色铁皮屋前,其正门一侧是一块立于乳白泛黄石头底座上的黑色碑匾,上书:公明元代古窑遗址,右下方有小字表明此碑为当时的宝安区人民政府于二〇〇六年十二月所立。深圳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考古专家吉笃学教授背对着铁皮屋,正在讲解楼村古窑的陶、瓷、砖和瓦等背景与人文历史。
据吉教授介绍,此处古窑有八百多年的历史,主要产品是陶、瓷、砖、瓦等器具。它被发现还是约二十年前,当时的居民在耕种这片山坡时,挖出来不少破碎的瓷片。经考古专家挖掘出第一座古窑后,基本证实此为一处元代的瓢形古窑,也称深圳第一窑。这一座铁皮屋所覆盖和保护的,正是这一座古窑。不过,吉教授又补充了一句,从现场所发掘出来的陶片及瓷片来分析,这座古窑很有可能属于明朝初期,而不是元朝。当然,还需要更多的证据,他们的团队仍然在不断探索与考证。
接下来的考古调查环节中,小队员明显对考古产生了浓厚兴趣,其中有一个小队员请教吉教授:陶片和瓷片是怎样烧制出来的?听到这个问题,吉教授满面谦和的笑容,他解释道,这两种制品都是由高岭土制作毛坯,但在烧制过程中,分别控制在不同的温度,前者需要八百度左右,后者则需要更高的温度,约一千二百度。又有小队员举着手中捡拾到的青花瓷碎片提问:请问这个是怎样烧出蓝色的?吉教授笑着普及相关知识:这是因为土质里含有一种稀有金属——钴,烧出来的瓷片细腻光滑。最早是唐代,在河南巩县烧制出来这种青花瓷,到了元代晚期出现在江西景德镇。
随着工作人员引领,参与活动的队员们钻进了一片荔枝林,与其他地方不同的是,这里有挖出来的长方形深沟,也有浅沟,还有数十个圆形孔洞,旁边还有一些泥块。小队员深感好奇,一个个地查看,想一探究竟。所有的疑问由吉教授一一讲解,他手里拿着一根约三米长的铁质长杆,末端有一个铲状的利器。他说这叫洛阳铲,是考古勘探常用的工具之一。他指着地面的圆形孔洞,这些就是我们钻出来的,目的是根据挖出来的土质判断有无人为活动痕迹。他俯身从地面拾起一块黄泥,说,这就是生土,意味着,这里基本没有人活动过的痕迹,那么我们就没必要继续往下钻探了。他又指着地面上略显黑色的泥块说,这是耕土层,显示曾经有人为活动,所以,我们需要继续往下钻探。吉教授示意身边另一位工作人员用洛阳铲钻洞,小队员也跃跃欲试。
提到如何确定考古文物墓葬的年代,吉教授说,考古发掘出来的文物是重要的资料依据,同时也会根据所立的碑上的墓志铭等来判断,因为墓志铭上有墓主人的生平事迹等资料,还有能显示生产年代的陪葬品等。深圳市考古专业材料库里就有五千多件物品与对应的生产年代匹配,只要将挖掘出来的文物对比一下,基本就可以判定它生产于哪个年代。
最后,队员们集在中一处马蹄形的土堆前,四周用警戒线胶带拦住了。吉教授站在地形较高处,指着不同位置的不同颜色泥土向大家一一介绍。这一处泥土颜色较浅,是炉门;那一处面积较大的是窑室,用来将土坯摆放后烧制;那一处颜色较为深厚些,是烟道。他又顺便提到,这是迄今为止在深圳甚至在广东所发现的唯一一座大规模古窑遗址,而距离此处不远的南头古城与大鹏所城遗址所用的砖头土质与此处相似,因此他们团队有理由推测,那里的砖头可能出自此处,他们也正在不断地考证。
考古探秘活动让小队员们通过亲身实践,体验到考古工作意义非凡,进一步了解到中华文明绵长博大,对现实对社会都有着很好的启迪意义。有的小队员说将来要当考古学家,可以更好地展示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
吉教授被小队员们簇拥着合影,一场有意义的古老文明探秘之旅画上了完美的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