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8来源:光明新闻 2025年04月11日
黄瑾萱
光明区实验学校七(2)班 黄瑾萱
指导老师:刘璐
每当晨光斜照进窗,我总捧着唐诗宋词吟诵。幼时小小的我将诗词读了一遍又一遍,沉浸在自己的读书声与家人的赞美之中。祖父指着书上的文字告诉我:“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中有对友人的深情;“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中有爱国之志。我只是朦朦胧胧地记着,诗句和我如同隔了一层薄膜,明明字都认得,但其意蕴是那样遥远。诗句就成了我心中的谜团。祖父慈爱的笑着,“等你长大了,会明白的。”
随着年龄增长,我逐渐感受到了诗歌的美。触到了“东风吹水绿参差”的活力春色,听到了“清风半夜鸣蝉”的夏夜私语,嗅到了“水殿风来珠翠香”的秋日芬芳,看到了“吹落琼花满世界”的冬日浪漫。我欣喜若狂,跑去向祖父炫耀我的成果,可他却轻轻摇头,说:“还没到时候呢。”
我感到困惑甚至是痛苦。为何背了这么多古诗,却依旧无法真正理解诗歌?难道现代人和古人之间真的有无法跨越的鸿沟?
扔下书本,冲出家门,我心中满是迷茫。冰凉的夜风拂过脸颊,抬头仰望天空,一轮皎洁的明月闯入我的视野,清冷的月光照在我的身上,仿佛在安抚我骄躁的心灵。倏忽间,“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在脑海中浮现。李白的豪情壮志让我豁然开朗。这轮明月,不正是“明月何时照我还”的那轮吗?它解答了我儿时发出为何这么多诗人写月的疑惑,也让我明白了古诗词的魅力——它不仅是记载景致的文字,更是复杂情感的载体。
原来古诗一直在我身边。它指引我,“少年应有鸿鹄志,当骑骏马踏平川”;它告诉我,“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它使我体悟,“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在这一瞬间,我跨越时空,与诗人对话,与历史共鸣。
“日暮春山绿,我心清且微”,我知晓了古诗词背后的蕴意,它如同一盏明灯,为我指出前进的方向。它让我明白,传承不仅是一种责任,更是使命,我将用一生去钻研,去守护这千年文脉。
编辑点评 文章写出了诗词与人成长的互动关系,从“背诗”到“感悟”,从“迷惘”到“共鸣”,结构清晰,层次递进。语言文雅富有古意,诗句信手拈来,贴合语境,展现出作者的古典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