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8来源:光明新闻 2025年07月11日
王慧欣
光明区高级中学八(8)班 王慧欣 指导老师:赵琰
夏日的傍晚,夕阳的余晖洒在天边,将云朵染成绚烂的橘红,也温柔地铺满老屋静谧的院子。
爷爷坐在那把磨得发亮的老竹椅上,手中蒲扇轻摇,笑眯眯地看着我蹲在地上摆弄石子。蝉鸣阵阵,微风送来丝丝凉意,时光仿佛也慢了下来。
犹记得那个特别的傍晚,我在学校受了委屈,闷头冲回家,把自己摔在床上。爷爷敏锐地捕捉到我的异样,从竹椅上起身,跟了进来。他温热的手掌轻轻拍了拍我抽动的肩膀。“他们说我笨,学什么都学不好……”我哽咽着。爷爷没有说话,只是用他那双温和的眼睛静静看着我,粗糙的手指替我揩去脸上的泪痕。他转身出去,不一会儿,竟扛着他那把心爱的竹椅,手里还拿着一把小锄头回来了。“来,帮爷爷翻块地!”他憨笑着,眼里闪着光。
我吸吸鼻子,接过锄头,跟着他走到屋后的菜园。爷爷将竹椅稳稳地放在地头,爱怜地拍了拍椅面,对我说:“孩子,翻土是力气活,要是累了,就坐这儿歇歇,看爷爷干。”我默默点头,目光却粘在那把熟悉的竹椅上,心里有点不是滋味。
爷爷先做示范。只见他双脚稳稳分开,微弓腰背,双手一前一后紧握锄柄。“瞧,这样握,前手是舵,后手是劲。”他边说边挥臂,锄头利落地楔入土中,手腕一抖一撬,一大块板结的泥土便应声翻起,露出底下湿润的深褐色。“翻过来,还得敲碎它,这样苗根才好扎下去。”他用锄背熟练地磕打土块,泥土瞬间变得松软均匀。
“你来试试。”爷爷把锄头递给我。我学着他的样子,用力挥下,锄头却只浅浅啃了点地皮。爷爷笑了,走到我身后,宽厚的大手覆上我的手背,引导着我感受发力的节奏:“腰腿使劲,别光靠胳膊。锄头下去要准,撬起来要稳。”在他的手把手教导下,我一下一下地挖着,模仿着他手腕翻转的巧劲。汗水很快顺着鬓角流下,滴进泥土里,掌心也被木柄磨得发红发烫。然而,奇妙的是,身体越累,心里堵着的那团委屈却像被锄头翻开的泥土一样,一点点松动、消散了。
坑挖好了。爷爷从口袋里掏出几粒饱满的种子,小心翼翼地放进松软的土窝里,再用脚轻轻拨土覆盖。“你看,”他直起身,望着那小小的土包,声音低沉而有力,“种地是这样,读书做事也是这样。开头难,使不上劲,觉得地硬得像石头。可咬牙坚持下去,一锄头一锄头地翻,土总会松,苗总会出。只要不荒了地,总会有收成的一天。”
落日的余晖碎金般洒在田间,淡淡的金光笼罩着爷爷的身影和新翻的土地。我望着他,又看看那把静静守在地头的竹椅,心里仿佛也种下了一粒坚实的种子。
随着年龄增长,爷爷那朴素话语里的深意,如同竹椅的纹理,在我心中愈发清晰深刻。他教给我的,不仅是翻土播种的技能,更是面对生活中所有“硬土”时的那股子韧劲和心头的亮光。每当我遇到沟坎,感到力不从心时,总会想起那个夏日傍晚,想起爷爷挥锄的身影,想起他那句:“坚持下去,总会有收成。”
编辑点评 对于这类以日常生活事物比喻成长的文章来说,对前者描写的深入程度是决定文章成色的关键,本文对比喻成长的锄地过程描写精准,细节丰富,寓意深远,“一锄一锄翻地”就是“坚持与收成”的比喻巧妙动人,是一篇非常棒的成长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