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曼生物通过多学科协同创新解决行业共性难题
版次:04来源:光明新闻 2025年07月18日
科曼生物已将血液细胞分析仪堵孔率从行业常见的千分之五降至万分之一以下。
本报讯(光明新闻记者 林彦君 通讯员 苏悦 文/图)在临床检验工作中,血液细胞分析仪的堵孔故障堪称“效率杀手”。数据显示,这类故障导致的仪器停机时间占年度总停机时长近一半,直接影响着日均数千份样本的检验效率。
近日,记者从深圳市科曼生物医疗有限公司(简称“科曼生物”,即科曼集团于2024年分拆其体外诊断IVD业务成立的独立子公司)了解到,他们正着力于解决这一行业共性难题。通过材料、试剂、机械、算法等多学科协同创新,科曼生物已将血液细胞分析仪堵孔率从行业常见的千分之五降至万分之一以下。
自1953年首台血液细胞自动计数仪问世以来,堵孔问题一直困扰着检验流程。“穿刺针带入的橡胶碎屑、溶血不彻底产生的细胞絮状物,甚至环境温差引发的假性堵孔,都会影响血液细胞分析仪的检验工作。”科曼生物产品系统部负责人张经理说道。
为破解难题,科曼生物组建了20余人的跨学科团队。研发人员累计投入1.8万小时,进行超10万次实验迭代。
“我们发现堵孔诱因涉及材料、化学、电子工程等多个领域,必须用‘组合拳’才能奏效。”团队成员介绍,他们从多角度展开技术攻关:联合材料学专家研发的多层级复合过滤系统能在试剂进入检测孔前有效拦截异物;改良后的溶血剂配方通过临床验证,显著降低了细胞碎片附着导致的堵孔风险;选用红宝石制作的检测孔,因其硬度高、抗腐蚀的特性,有效减少了血液附着。
“冬季实验室温差常导致仪器误报堵孔,容易造成试剂浪费、工作效率降低。”研发人员介绍,通过算法优化,仪器能精准识别因温度波动产生的假性堵孔,并对真实堵孔自动触发“报警—高压灼烧—反冲”排堵程序,整个过程无需人工干预。经过持续攻关,团队实现了堵孔率从千分之五到万分之一以下的显著降低。这种多学科交叉创新模式为解决同类设备问题提供了参考。
科曼生物认识到技术改进可降低堵孔概率,但主动服务模式是保障设备高效运行的另一关键。该公司为用户建立仪器档案数据库,记录使用时长、试剂消耗、故障历史、保养周期等数据。通过CRM系统每日自动扫描数据库,根据仪器状态触发内部保养提醒,并自动派单给用服人员,由其主动上门服务。“这种‘主动预判’模式取代了传统的‘故障响应’。”张经理表示,“据用户反馈,定期保养的仪器比未保养的仪器堵孔率再降93%。”
同时,通过线上线下培训体系,科曼生物向检验人员传授血样预处理、试剂配比等操作技巧,从操作端减少人为失误。这种“技术+服务”的双轮驱动模式形成了创新服务机制。
随着红宝石检测孔、AI算法等关键技术的突破,以及从“被动响应”到“主动服务”的模式转变,科曼生物有效降低了血液细胞分析仪的堵孔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