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11来源:光明新闻 2025年07月18日
范明翌
深圳实验光明学校七(4)班 范明翌 指导老师:闫鼎
时光悠悠流淌,好似一首轻快悠扬的萧曲,徽墨就像一个最有力的音符,把我的思绪慢慢拉长……
歙县的一个小村庄里,百年老宅的染柱泛着松烟沁透的乌光,几张方正的青石砚台上摆满了制作徽墨的工具,散发着一种浓厚的历史感,满屋子都是墨香氤氲……槌墨声从二楼木阁传来,三位老匠人正用龙尾石砧反复捶打着墨泥。他们双手黑得透亮,褶皱里藏着时光的秘密。墨泥的松烟与皮肤交融,如古老歌谣传唱千年。
仅就这一眼,我与这千年微墨结下了不解之缘。
“徽墨已有千年历史,是我们徽州历史的兴衰见证。”老工匠一边捶打着墨泥,一边对我说,“小朋友,要记住,无论何时都要全心全意对待每一块墨泥。”初时,我对老工匠的话不懂装懂,只凭着一股急切得到成果的蛮劲学习徽墨。点烟、和料、杆捣、制墨、晾墨、打磨,我在老工匠的指导下一步步修炼着基本功。
接着,我穿上学徒衣裳,学着老工匠的样子拿起龙尾石砧用力捶打,可这龙尾石砧却成了我难以驯服的“野马”。一开始,我满心都是急切和自信,想着快点将墨泥捶打成型,像老工匠们一样潇洒自如。于是,我铆足了劲,用力砸下,可墨泥却像调皮的孩子,瞬间炸开,墨汁四溅,有的溅到了我的脸上,凉丝丝的,仿佛在嘲笑我的莽撞。还有三两滴溅到了我的衣衫上,晕染出一片片黑色的痕迹,像我的心情一样是灰冷的。
我心中一阵懊恼,赶忙减轻了力道。然而,墨泥又变得顽固起来,像一块沉甸甸的石头,纹丝不动。我低头看着这块墨泥,手中的龙尾石砧慢慢地掉了下来……
深更半夜,我躺在床上苦思冥想,脑海中反复出现老工匠的每一个动作。想着想着,我就睡着了。
次日,阳光热辣,我再次走进了手作坊,穿上了工作服。老工匠对我说:“莫性急,心随砧动,会用巧力。”我深吸一口气,努力让自己平静下来,仔细观察老工匠的动作,感受他们捶打时的节奏和力度,用心感受锤墨的力量。
第三日天方破晓,阳光初照,手作坊已经忙碌起来。我也赶紧加入,手中的墨泥竟柔顺起来。我轻举石砧,感受墨坯的变化。望着终于成型的墨坯,我感慨万千。
这小小徽墨,承载中华千年的文化记忆,历经匠工捶打,传承“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的工匠精神。这次体验,让我明白:文化传承就如捶墨,需经历磨砺考验,才能历久弥香。
编辑点评 文章结构清晰,初识、挫败、思索、突破几个阶段安排得当,将学习徽墨制作的过程写得既真实又富有韵味,结尾引出的工匠精神更是点睛之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