惺惺相惜英雄泪

——读远人《挑灯看剑:辛弃疾的悲旅人生》

版次:11来源:光明新闻    2025年11月10日

廖立新

读完远人新作《挑灯看剑:辛弃疾的悲旅人生》,益发觉得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这首词写得好,词中“挑灯看剑”一语简直就是词人对自身、对自身悲剧人生最形象、最精当的概括与描绘。

剑之为器,至尊至贵,德配君子,乃短兵之祖,百兵之君,“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剑之得用,则龙吟虎啸,征战疆场,伏妖降魔,扫平天下;剑之不得用,则屏声敛息,藏之宝匣,徒生锈迹,终成废铁。剑不能用而只能看,且只能挑灯夜看,这是剑的悲剧,也是持剑者的悲剧,更是一个时代的悲剧。

远人取稼轩词中“挑灯看剑”四字为书名,貌似信手拈来,毫不费力,实则深思熟虑,实至名归。全书凡十八章,三十四万余字,以辛弃疾恢复失地为志业却始终功业难成为线索,详尽书写其四十年家国终究悲愤幽怨的人生历程,深刻分析其作为有宋史上文武双全唯一一人却壮志未酬的深刻根源,更借时代诸友与辛氏酬唱互答之酒杯浇自己惺惺相惜之英雄块垒,替辛氏一吐积郁八百年之忧愤。

剑是全书的中心意象,这剑既是辛弃疾杀敌报国、北伐讨金的武器,也是以辛弃疾为代表的能文能武、矢志收复中原的爱国英雄的象征,更是千千万万南宋军民渴望洗雪耻辱、追求国家强大统一的顽强精神与伟大梦想的象征。然而正如作者在书中所说,支持梦想与打压梦想是南宋最无常和最摇摆的现实,所以辛弃疾的一生注定悲多欣少,因而“挑灯看剑”就成了辛弃疾个人史,乃至整个南宋史上最为悲怆凄绝的精神图景。

全书以翔实的史料为建材,搭建起了抗金英雄和一代词宗辛弃疾波澜壮阔而又跌宕起伏的个人史的基本骨架。当然,光有坚实的骨架并不足以成就一段惊心动魄、令人扼腕的生活史诗。历史从来不是也永远不会是粗线条的、年谱式的事件罗列,而是由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物所演绎的真实情景剧。辛弃疾之所以成为辛弃疾,除了他作为一个悲剧英雄摄人心魄的传奇经历外,还有他那远比一般历史人物要丰富得多深刻得多的心灵世界。言为心声的文艺规律,未必适用于所有的文人,但对于辛弃疾这样一个一腔赤子情怀的词人来说,稼轩词绝对是他情感心电图的真实呈现。经由对稼轩词的深入解读,而引导读者进入辛弃疾的心灵世界,感受词人的情感潮涌,就成了作者骨架生肉、躯壳赋魂的不二法门。

站在读者的角度,读书,无非读自然、读历史、读社会、读人生,最后都要回到读人心、读自我。读此书亦是如此,书中固然有南北迥异的自然地理,有你来我往的宋金战争,有尔虞我诈的官场倾轧,更有人与人之间隔空相惜的心灵契合。如果把书中写到的辛弃疾与友人的交往史单独拎出来,你一定会对辛弃疾心生嫉妒,尽管命途多舛,老天在这唯一的一点上却对他格外宽厚,那就是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时期都给他安排了能够心心相印的朋友。最经典的场景,莫过于“踏雪追友”一节,陈亮来到辛弃疾处纵论畅游十日后不得不别,翌日恋恋难舍的辛弃疾催马东追,直到雪深泥滑的鹭鸶林马不能行,才怅然而止。

再往深里说,其实每个人手中都有一把剑,每个人都是自己手中的那把剑,当我们挑灯看剑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被命运无情蹂躏的悲苦人生,看到的是不甘沉沦的倔强灵魂。

此刻从我们眼眸中流出的,是古往今来英雄与英雄惺惺相惜的泪水。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