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日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
◎朱熳青
春日暖阳,沏一壶清茗,在绿植缭绕的阳台阅读李凤琳散文集《烟火》。她写的都是光阴荏苒里的红尘俗事,光明城里的清风明月,落英缤纷,亦有诸多的读书札记,都化为她事事如织的笔端,一缕一缕经纬明晰色彩斑斓,呈现给读者一道色香味美的文字佳肴。
辑一《那年明月》,抒写对故乡洞庭湖的深切怀思。忆起故乡的那山那水那人,虽然清贫艰苦,却是一段温暖入心的快乐时光。在凤琳文字的针脚里,爱是妈妈纳的千层底布鞋,婆婆的虎头枕,还有过年裁新衣,记忆里飘着冬日的糍粑香,吵吵闹闹到金婚的父母……山高天远烟水寒,越鸟南栖乡情暖,这些浸染了思乡意味的文字,每一篇都弥漫着芳香温馨的气息,满含对故乡深沉的爱。
◎汪破窑
李凤琳把自己在深圳生活三十年的经历浓缩到这本集子里了。可以说李凤琳是一个至情至性的作家,她的笔墨简洁,往往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整部集子涌动着强烈的感情激流,叮叮当当地在眼前流淌,有一股清新淡雅的韵味。
李凤琳在深圳这样繁华的大都市,仍对故乡的土地、亲人有着泥土般执著和朴素的感情。在辑一《那年明月》中,她叙写往昔人事,那一篇篇文章、一件件往事、一个个人物,不疾不徐,娓娓道来,当你沉浸其中时又戛然而止了。我发觉李凤琳更喜欢捕捉现实生活的某一个方面,不铺张,不摊大饼,就用一件小事抒写诗意盎然的篇章,像《三月三,地米菜煮鸡蛋》描绘了她小时候与地米菜的情缘。“地米菜附着于地表较浅的位置,只需用手循根部轻轻一拉就带着一整棵出来,露出白而细的根须,水灵灵的”,这样的场景,读来令人悠然神往。李凤琳回忆母亲采摘、制作地米菜的过程以及母亲善意的谎言都是一笔带过,到最后一段才抛出“母亲在微信中晒出她用地米菜煮的鸡蛋,汤汁清洌,里面多了几颗红枣,剥了壳的鸡蛋白白胖胖。”全文语言的复沓,到最后出现感情的高潮,使感情的表达逐步加深、递进,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彭毅
阅读李凤琳的文字,不得不提及她的工作。她就职于光明区一家残疾人服务中心,是志愿者也是作家,20多年来以“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情怀扎根于光明。徜徉在《烟火》的国度里,朴实丰盈的素材,从容自然的语调,人间烟火与明月清风并存,掩卷沉思,似品佳茗,淡雅回甘。